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业务> 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促进> 研究咨询

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改革批发和零售流通渠道为对象,通过缩短流通渠道,逐步建立起商品高效、便利、低价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流通渠道体系。

  一、发展背景

  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兴起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工业生产与流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显。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行业发展并不均衡,突出表现为在生产方面,工业发展迅猛,并已基本实现了大批量和规模化生产。但在流通环节,流通企业的运作模式及流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在大量的商品需要流向市场过程中,流通体系闭塞、流通渠道过长等流通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流通效率的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大规模生产和产品大规模消费的市场需求,流通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二是新兴零售业态改变了零售格局。60年代以后,日本零售市场开始大量出现新兴零售业态,如超市、连锁便利店、大型综合市场等。由于超市、大型综合市场等业态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同时增加了自助服务的功能,为消费者选购商品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和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日本传统的百货商店和小型零售商店带来冲击和威胁。随着新兴零售业态的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占比的明显扩大,日本零售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流通渠道的变革也逐步推进。

  二、流通革命目标

  “流通革命”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1962年)提出,他主张为了实现有效的流通,必须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流通途径。其在著作《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一书中指出,日本流通结构的特点是零散的小商店过多,应当降低传统的个体经营的中小零售商的比重,发展超市可以推动零售商的大型化;日本的流通途径过长、环节太多,流通途径应该缩短,发展超市可以排除批发等中间流通环节[1]。由此可知,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主要目标是缩短流通渠道,节省流通费用,提高组织效率。

  三、流通革命特征

  从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调整变化和政府推行的政策制度可以充分展示出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的特征。
  在企业方面,零售业态流通渠道缩短和流通系列化发展在流通革命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一是零售业态流通渠道缩短,批发商地位下降。超市、大型综合市场、连锁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开始直接从厂家进货,从而避开了多层级的批发环节,这一做法不仅取代了过去繁杂冗长的流通路径,也使流通渠道变得畅通便捷。流通渠道的缩短,使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一变化有利于大型零售商的快速兴起,导致中小零售商市场占有率明显缩减,同时批发商的地位也开始逐渐下降。

  二是企业开始流通系列化发展。流通系列化是指厂商依据契约与销售商结成长期连续性的交易关系,厂商对销售商的经营予以支持,销售商专营或主要经营特定厂商的制品[2]。这一时期,由大型企业所组建的隶属于本企业的独立销售系统即所谓的流通系列化开始发展。以家电行业为例,50年代中期,松下、日立、三洋、东芝、夏普等品牌逐步建立起具有差异化产品的垄断优势,并确立了低成本的批量生产体制。为与这种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格局相适应,家电品牌厂商开始建立并推行系列销售体系。推行系列销售体系既有利于稳定家电产品销路,也能够消除流通阶段的价格竞争,实现产品的有序分销,同时还有助于家电厂商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流通系列化使日本的流通产业和流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政府方面,对流通发展的规划、流通现代化政策推行以及促进流通平衡发展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的特征。
  一是制定流通发展政策导向规划。在196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流通现代化的展望与课题”,之后根据课题内容制定了适应流通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日本政府发布的《关于流通活动的系统化》报告中指出,为了推动流通产业现代化,必须将日本的流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发挥其作为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这一报告指明了日本流通发展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的基本方向,是日本政府制定流通发展政策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二是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政策。为了实现流通现代化,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62年,日本制定了《流通合理化设想》和《商店街振兴组合法》,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3]。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制定的《商店街振兴组合法》,其目的是推进零售商店共同化、商店街现代化和零售商业连锁化的发展。1966年,日本提出零售商业连锁化政策,1973年颁布了《中小零售企业振兴法》,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零售企业连锁化的政策,从税收、贷款利率、设备更新、营业场所等方面扶持自由连锁化的发展[4]。这一时期日本流通政策已从过去单纯保护中小企业发展转变为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流通效率和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是出台促进流通平衡发展法规文件。为了保障流通业的稳定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独占禁止法》,从限制不正当交易,不公正交易等方面禁止商业垄断行为;关于生产厂家持有流通企业股份,以及流通企业之间的兼并、转让经营权等行为都有明确的限制要求。同时,由于超级市场、大型商业中心等对市场资源的快速抢占和扩张,导致中小零售商店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倒闭。而在70-80年代,据统计日本从业人数在1-4人的零细小商店的店铺数量占全国商店总数的比例高达80%[5],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中小零售商店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大型零售企业和中小零售商日益加深的矛盾需要尽快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74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零售店法》(简称《大店法》)。《大店法》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确保中小零售业的经营发展,对大规模零售业活动进行限制与调整,以此平衡大型商业与中小商铺共同存在与发展[6]。

  《大店法》对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和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日本在流通市场与零售行业管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规。但由于该法案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又经过了数次修订,其政策对大型零售商店的限制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小商业,但却使具有规模效益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化流通企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这也为日本第二次流通革命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林 周二著;史国安,杨远敏译.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车维汉.日本流通系列化的有效性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26).

  [3]包振山.朱永浩.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9(2).

  [4]肖怡.日本流通产业的管理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06(43).

  [5]冯昭奎.日本大店法的由来与变迁[J].中国商贸,1990(08).

  [6]孙前进.日本现代流通政策体系的形成及演变[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

  供稿: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促进处 赵红星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